《字花》第102期 ~ 春田花花

Quantity

Summary

+
● 以本⼟種植為專題,展⽰專屬於香港的新⽥園詩,向我們⾝邊的農⼈採集耕耘故事,讓⽂藝介入泥⼟,灌溉⽂字之花,以澄明的意志迎接春天。 ● 訪問獨立⾳樂⼈盧巧⾳,由作家林喜兒執筆,⾒證她由舞台走到跑道,堅持與平淡如何為她帶來⼒量。 內容簡介: ⽥園,聽起來浪漫,但要堅持,在「晨興理荒穢」之餘,⾯對「草盛⾖苗稀」,怎樣仍能維持⽣計 ,和對某種⽣活⽅式的信念?──關天林〈新⽥園詩〉 精彩內容包括: 專題「春⽥花花」 • ⼀年之計在於春,更在於種。《字花》編輯室整理出⼀份專屬於香港的「農曆」,⾝邊俯拾即是的蔬果是何時下種,多久能收成,數數⽇曆便知道。俞若玫寫下與暮眼蝶前往鄉間務農的旅程,感受泥⼟的溫熱與沉默。 • 「你種乜野」先有復耕者聯盟分享「跑數」的耕⽥⽇常、Mis' Garden的阿鏡如何在荔枝窩⽥地之上連結鄰⾥,後有鄉騲習作的Rebecca帶來本⼟醃漬物的香氣與故事,以及香港遺菇的Russell適應種菇戰場之道。李⽂靜、陳康濤、池荒懸、李夏昵則以詩回應種⼦發芽之⾳。 • 有種植⺠呈現出香港農夫的獨特智慧,周思中記錄荷蘭⾖苦戰⿃兒,淮遠講述移植⽜油果七年的⽢苦,⼩青定期為⼼⽥除草之必要。⽽隨龍⼦維走進與梅窩結緣的果園時,才明⽩「香港製作」的情懷所在。 專欄及起格 • 三位居台女作家,游靜、曹疏影、梁莉姿帶來各異其趣的專欄。曹疏影今期遊走於太⼦的⼤街⼩巷,游靜《短毒》繼續刻畫病毒、⾝體與制度的交纏。 • 何福仁以〈如果〉及〈梧桐〉為題,寫下兩⾸花草箋,還有⾺尼尼為與⼀眾詩⼈作家帶來風格各異的作品。周天派⼀眾學⽣則以〈可不可以不說〉的集體即興創作紀念⻄⻄與管管。 • 解像今期以香港電影為題,邀請到朗天、陳⼦雲、蔡倩怡剖析港產片復興之勢,在看得⾒的影像與看不⾒的真實之間,探討當中的隱憂與展望。 《花字》 • 除了跟隨⻄⻄走訪紐曼街頭,也不能錯過東京那所〈光之圖書館〉。 • ⼟尋香訪問藍染品牌瑪朱森林,帶著不同深淺之藍紮根坪洲⼩島,只為借助這⾨傳統⼯藝及⾃然的⼒量,為香港染出無盡可能性。 • 跨界專欄倚⾳邀來詩⼈池荒懸、⾳樂家Tomii Chan及畫家⾼立,合奏出⼀段奇幻旅程。 • 五格漫畫的插畫家Tiny Stringer Charlotte與藝術家Pim Ng,以「無風之景」及「希望的降臨」為題,顛覆讀者對⽇常的想像。 • 更多精彩內容包括:陳嘉銘談流⾏曲對古老情愛的想像、謝傲霜借「紙⼱」透視港台兩地差異、何阿嵐寫⻄班牙導演路易斯柏天奴……過去三年因疫症令世界像是停擺,拍攝暫停演唱會改期,跑步的⼈卻跑得更多更遠,就是沒法停下來。「我們便戴著⼝罩跑步,即使很辛苦也照舊跑,⼼肺更會強⼤⼀點。⽽且那時⼤家也沒有⼯作,與其甚麼都不做不如多跑⼀點,我跟老公差不多每⼀天都跑,跑得更多。」——⾃由⾝,或正午⼗公⾥的⽇常——訪盧巧⾳ 關於 《字花》: 《字花》雙月刊創刊於2006年4月,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。創刊之初,以「立足本地,放眼世界」為旨,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,以展示文學年輕、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。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——《字花》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、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,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。2006年,《字花》正式誕生,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——是的,我們年輕而且微小,卻抱持重要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。《字花》的編輯及設計人員,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,未滿三十的年輕人。在組成《字花》之前,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。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,其原因有二:一,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,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,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,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——是以我們企望,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——或迥然不同——的樂趣。同時,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,因為我們看到,愈來愈多平板虛偽、似是而非、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,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,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。而文學,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、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,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。

You might also like